25年以來,Rowan Lodge為國際知名的時裝、運動和化妝品零售品牌,構思及實踐建築解決方案 。
2007年,Lodge為Adidas Group亞太區推出全球規模最大的零售策展項目之一。2011年,他從Adidas香港分公司轉到德國總部工作,從那時起,便開始主力發展Adidas的「零售概念」(Retail Concepts)的未來全球策略與路向,為Adidas Originals、Y3、Adidas by Stella McCartney 及 Adidas Sports Performance,提出極具創意的零售設計方案 。
2014年,Lodge返回家鄉澳洲,加入Aesop擔任零售設計總監一職。Lodge對智能及可持續設計的興趣尤深。作為一個品牌,Aesop在不同地方開設新店時,往往能帶來驚喜,讓人有一種意想不到的熟識感覺。這份似曾相識的效果源自融入陌生的環境、考察當地的材料、連繫當地文化與歷史,以及建立新的合作關係。在Lodge的帶領之下,Aesop的店舖業務擁有百分之七十的增長,並為品牌制定可持續及測度的未來增長策略,令品牌在全球現時及新興的市場中,能進一步增設新店和專櫃。
馬喆人於2008年加入騰訊公司,目前任職公司副總裁,負責地圖、車聯網和自動駕駛業務。他此前曾領導騰訊公司的戰略規劃和搜索業務。
馬喆人是一位資深的互聯網和高科技行業專家,對消費品、零售和物流等行業也有豐富的經驗。
在加入騰訊之前,馬喆人在國際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A.T. Kearney)擔任董事經理,領導大中國區的電信和高科技諮詢業務。此前,他任職於摩托羅拉公司蜂窩系統部。
馬喆人在瑞士的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獲得MBA,在上海交通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學士學位。
Rainer Wessler在創意產業領域有著超過十五年的工作經驗。在其多面化的學科專業中,戰略設計、創新流程管理、概念設計在其職業生涯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Wessler帶領著青蛙設計創意團隊服務於來自國內外的全球500強企業。
加入青蛙設計前,Wessler曾在倫敦iconmobile帶領著一支專業化的概念設計團隊,他還曾在沃達豐集團領導設計規範團隊。他的工作涉及到定義、核對、檢驗和執行公司未來服務創意概念,為公司願景和策略提供支援。Wessler曾受邀擔任國內外知名論壇大會的主講嘉賓,如量化自我北京大會、Telco2.0、《彭博商業週刊》全球綠色峰會。他本人也曾接受來自《中歐商業評論》等國內一線媒體的採訪。Wessler擁有心理學學位,尤其理解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流程和人機工程學。
周子書來自中國北京,是一名研究員及跨界別設計師。他於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s)修讀敘事環境碩士課程期間,受到啟發,從而創立了「地瓜社區」,將防空地庫改建成當地居民的共享空間。他現時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擔任講師。
Patrick Blanc 於1953 年生於巴黎,1989 年於巴黎第六大學(Université Pierre et Marie Curie)取得科學博士學位(Docteur d’Etat ès Sciences)。Blanc是一名植物學家兼藝術家,首創了無土栽培系統,令植物牆之建造得以實現,並於1988年將此註冊為專利。
1986年,Blanc於巴黎始創了首個公共垂直花園之後,在世界各地創造了約300個室內/室外、處於不同氣候的垂直花園,從沙特阿拉伯利雅德至紐約。Blanc曾與多位世界著名建築師合作,包括Jean Nouvel、Kazuyo Sejima Herzog & de Meuron及安藤忠雄等。
Blanc獲獎無數,其中包括於1993年獲法國科學學院頒發「植物學大獎」(Botany Award),而他的垂直花園亦於2009年被《時代雜誌》列為「50大年度最佳創新之作」之一(One of 50 Best Inventions of the Year)。
2015年,Blanc與建築師Jean Nouvel合作,於吉隆坡Le Nouvel設計了全球最高的園藝裝置。
他的著作—《The Vertical Garden, from Nature to the City》—2008年由Norton Press出版,2012年再版,該書是現今探討垂直花園之重要刊物。
Blanc是世界著名的植物學家,發現了一種秋海棠科的新品種,並獲以其名字命名為Begonia blancii。Blanc並為「Canopy Raft」探險隊的科學總監,曾參與於法屬圭亞那(1986及1989年)及喀麥隆(1989年)展開的探險。
Cécile Poignant是一位居於巴黎的潮流趨勢專家,專門研究當代生活。Poignant致力研究瞬息萬變的社會文化潮流,至今已30年。她擅於找出一些能預告未來大趨勢的微弱訊號,從而預測新的行為。
現時,Poignant為一個旨在推動創意思維的網上資訊平台—「Trend Tablet」任編輯,並為來自設計、飲食、美容及新科技範疇的國際品牌作策略性研究。
Poignant經常參與國際會議,並與專業人士舉辦工作坊。她現於多間學校任教,分享其經驗,當中包括Parsons Paris、IFM Paris、ESCP Europe。
Thomas Schinko在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成長,於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arlsruhe Poly technic Universit y)取得建築及工程學士學位。他亦曾於巴黎著名的Ecole de Paris Tolbiac 求學,其後於巴黎UP Belleville 取得都市研究深造文憑。1997年,他加入了巴黎Vasconi Architectes設計工作室,並於2010年成為行政總裁。
他最近於哈薩克舉行並主力探討「未來能源」的國際性展覽Astana Expo 2017場地設計中,獲取initiative architects第一名。他最近項目是位於法國共有369間房間的Hotel MELIA Paris La Defense。Schinko為酒店打造玻璃稜柱體,突顯酒店的空間感和自然透光。
Schinko採用實證為本的建築設計方案,以創造有效的空間,除此以外,更透過創新的綠色科技、環保物料和節省能源的設計,建立可持續的環境。憑此以過程為主導的設計策略,工作室獲得多個國際獎項,包括Green Building Merit Award、FIABCI Prix d’ Excellence Award及 Grand Prixd’ Architecture Midi-Pyrenees Award。
Schinko在醫院設計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曾參與世界各地多個項目,如法國史特拉斯堡的Civil University Hospital、摩納哥的Hospital Princess Grace,以及法國瓦朗斯的Civil Hospital。
Office for Product Design是Nicol Boyd 及Tomas Rosén於2007年創立的國際設計工作室,二人早於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讀書時已開始合作。
Office for Product Design的設計範疇廣泛,如家庭用品、家用電器、傢具和照明產品等,其客戶包括初創企業及國際品牌。工作室的創作風格不僅富實驗性,更不失嚴謹與慎密,追求簡約,著重簡潔形態及設計的相關性。源自簡單的觀察或洞見,其作品往往展視意念之精粹。
工作室的總部設於香港,亦見於斯德哥爾摩及台北。
Nicol Boyd於1976年在蘇格蘭格拉斯哥出生,於格拉斯哥藝術學院(Glasgow School of Art)及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就讀,並曾於Alessi(意大利)、IDEO(美國/英國/德國)及 Nokia(英國)任職。
Tomas Rosén於1975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出生, 於林雪坪大學(Linköping University)及皇家藝術學院就讀,並曾於Volvo、Scania ( 瑞典) 及Nokia ( 英國) 任職。
陳伯康現為M + 博物館設計及建築首席策展人, 曾於2011及2012年擔任北京設計週的創意總監。移居北京前,陳伯康於美國紐約擔任獨立策展人、評論家及記者,在當地為不同機構籌辦各項展覽及項目,當中包括霍隆設計博物館(Design Museum Holon)、邁阿密/巴塞爾設計博覽會(Design Miami/Basel)、聖艾提安國際設計雙年展(Saint-Etienne International Design Biennale)、紐約建築中心(Center for Architecture),以及阿姆斯特丹的ExperimentaDesign Amsterdam。陳伯康曾著作《Brazilian Modern》(Monacelli,2016)一書,並為多份刊物包括《紐約時報》、《Metropolis》、《Architectural Record》及《PIN-UP》等擔任撰稿人。
張瀚謙的美學觀反映他在中國哲學的信仰;他的藝術作品結合了傳統和未來的概念。受莊子的啟發,他最早的裝置作品《子非魚》提出了主客觀念與互動自主性的關係,引申對「作者而死」及衍生藝術的銓譯。他的作品常以探尋新媒體和科技介入生活為議題。張氏的作品包括《子非魚》、《封筆》、《永》及《上大人》等,在德國紅點設計獎、紐約字體藝術指導俱樂部、深圳GDC11、日本字體設計協會、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和紐約藝術指導暨11屆青年先鋒年賽展分別取得獎項,並於2010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新晉藝術家獎」。及後,獲得由香港設計中心頒贈「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他早於 2007 年成立創作團隊XEX, 後於 2013年成立新媒體藝術品牌 XCEED,展覽作品巡迴世界各地,而作品《輻射界》更被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獲邀展出。在首屆深港設計雙年展(新媒體館)中,他亦被獲委任擔當藝術顧問及策展人。
張氏亦同時為廣告及獨立電影配樂。2008年,他組成二人電音組合VIM,樂隊曾被《Time Out Magazine》和《CNNGO》選為「香港十大最佳獨立樂隊」。
香港置地文華東方酒店的廚藝總監Richard Ekkebus是Amber 的創造者,他來自荷蘭並在那裡開始他的輝煌事業。師承米芝蓮星級大廚Hans Snijders及Robert Kranenborg後,他前往法國跟隨Pierre Gagnaire,Alain Passard和Guy Savoy等著名米芝蓮三星大師學習,技藝日益精湛。在2005年置地文華東方酒店開幕前,他曾在毛裏西斯的The Royal Palm酒店和巴巴多斯的The Sandy Lane擔任行政總廚。豐富的學習和工作經歷成就了Ekkebus精湛的法國料理烹調技藝,亦為他贏得業界的一致好評。他專注于美食製作,善於拿揑美食的擺盤設計,利用來自法國及日本時令上乘的食材,創作出別具當代特色和令人愉悅的佳餚。Ekkebus對於法式料理的現代詮釋手法,不但為他贏得了眾多獎項,由2008年起,連續八年榮獲米芝蓮二星級殊榮。2016年更於「2016全球50大最佳餐廳」中位列第20名,亦是亞洲最佳的法國餐廳。
海德為現任唯港薈總經理及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學院兼任副教授。海氏從事酒店工作超過三十年,憑藉其在亞洲區內豐富之酒店管理經驗,於業內享負盛名,為業界的資深從業者。
海氏肩負監察唯港薈行政委員會以及三百四十名酒店職員日常運作之重任,以確保酒店在日常運作及財政方面能達致最大效益;同時,他亦代表香港理工大學在酒店內致力推行與酒店業相關之綜合教學及學術研究,以培訓更多優質的酒店業人才。
在加入唯港薈前,海氏曾出任香格里拉酒店集團發展總監一職達四年之久,負責協助該品牌重新定位及翻新集團旗下亞洲區內多個酒店項目。
除了負責酒店工作,海氏對推動業界發展亦不遺餘力。不但獲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委任為兼任副教授,同時亦屢獲邀任演講嘉賓,以促進業界交流。而身為款接服務學會香港(Hong Kong Chapter at the Institute of Hospitality)主席的海氏,曾舉辦多個工作坊,協助培育人才之餘,亦編撰有關盈利增長的書籍,分享商業營運之心得。
Jordan Kostelac是仲量聯行亞太區顧問業務的資深工作間策略師,主要就改善工作間、項目管理、用戶體驗、改善程序及改變管理等方面提供諮詢。
Kostelac曾在亞洲和北美地區領導大型的過渡項目,當中包括多項環球計劃。在移居香港前,他在快速消費品行業任職13年之久,負責為跨國企業的消費者直銷零售營運(即電子商貿)制訂程序。他擁有豐富的跨行業經驗,曾協助不同的大型企業,如Gap Inc.、資生堂、美林銀行、渣打銀行、利豐集團等。
在其專業領域以外,Kostelac亦是國際知名非牟利街頭藝術節HKwalls的發展總監,旨在以藝術改變香港的社區面貌,包括將深水埗、赤柱市集和上環變為公眾藝術畫廊。透過本身對專業和非牟利事業的熱誠,Kostelac即使面對著最傳統的機構及作業方式,亦能創造機會,注入無限的創意。
陸恭蕙於2012年9月加入香港特區政府之前,一直在非牟利公共政策研究機構思匯政策研究所擔任行政總監一職。在2000年成立思匯政策研究所之前,她於1992至1997年及1998至2000年出任立法局/立法會議員,具多年從政經驗。
加入立法局前,陸恭蕙於商品買賣及項目策略的工作中擔任地區性要職。自1980年以來,她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曾創辦或服務於多個香港及海外的非政府組織,關注環境保護、城市規劃及設計,以及平等機會等課題。陸恭蕙的專業是律師。
高豪翔是羅兵鹹永道中國大陸諮詢服務-在香港的數字化體驗中心合夥人。作為營銷行業的一名專家,他有著超過17年的經驗,服務範圍覆蓋歐洲、澳洲及亞洲。同時,他也是The Marketing Society Asia的主席及創始人。
有著豐富經驗的他幫助各行業的客戶在品牌和營銷方面都創造了非凡的影響力,取得了驕人的成果,包括酒店、教育、銀行、保險等行業。加入PwC前,他曾任fluid HK(一間位於香港的創意數碼廣告公司)CEO,在他的帶領下,該公司在
三年時間內,成功在營銷、創意及廣告公司文化方面屢獲大獎。
他認為基於完整有效的品牌和數碼策略所建立的綜合性的營銷系統,將會帶來充滿意義的改變。而這樣的理念,也帶給他無限熱情,全情地投入工作。
來自瑞典的貝有恆(生於1971年)擁有二十年品牌及設計管理經驗。他於香港設立了一間品牌及工業設計顧問公司,以策略和研究作推動,貫穿商業、品牌與設計。
貝有恆被譽為一位前瞻者,早已洞悉了市場先機與生產兩者之間日益擴大的鴻溝,以及當中的種種挑戰。2004年,他在北歐兩間著名顧問公司 – No Picnic與 Veryday – 的支持之下,轉至香港發展。憑藉香港作為中西文化薈萃之處,以及香港作為連接中國製造產地的最佳港口,他的工作室能藉此地理優勢,提高速度、改善概念可行性和提早驗證概念,令其在中國的生產過程中可保存設計的完整性。
除了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之外,貝有恆也具有良好學歷。他畢業於瑞典默奧大學 (Umeå University)工業設計科學碩士 (BA)及2001年畢業於斯德哥爾摩UID,National College of Art Craft and Design。他並獲頒畢業獎學金。貝有恆於2000及2001年兩度獲Ung Svensk Form選為「瑞典年度年輕設計師」。他於2002年入圍Braun Prize,並曾多次擔任設計評審團成員。
栢志高於2014年10月加入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擔任營運總裁,並於2015年8月3日出任行政總裁。他擁有逾33年服務香港政府的經驗,曾在多個決策局及部門服務。
他於2006年至2008年出任香港駐布魯塞爾歐洲共同體特派代表,其後於2008年8月至2010年4月出任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常任秘書長(通訊及科技),以及於2010年5月至2014年4月出任運輸及房屋局常任秘書長(房屋)兼房屋署署長,並於2014年10月退休。
栢志高已婚,育有三名子女,同時擁有兩名孫兒。他喜歡與愛犬散步,並且熱愛攝影和欣賞音樂。
邵達輝於香港大學建築學院擔任Special Projects and Communications副院長。他最近期的著作《The Films of Charles and Ray Eames: A Universal Sense of Expectation》於2015年出版,主要探討建築、政治、電影與教育。他與姚嘉珊共同創辦了一間跨界別建築工作室ESKYIU,積極推動文化,社群,藝術和科技的融合。此外,他曾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及倫敦建築聯盟學院。最近,他亦於莫斯科舉行的DLD會議中以未來城市為題作演說,並曾於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哈佛大學AsiaGSD系列、劍橋大學和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演說。
Todd Wood是加拿大工業設計師,在創作優美而富功能的產品方面,擁有逾25年的經驗。在其事業生涯裡,他曾為Nortel、Nokia及BlackBerry等力求創新的企業,建立、發展和規劃其多元的設計團隊。Wood擁有一百多項的設計專利及發明專利,其產品設計銷量過數億件。他的作品獲博物館展出,並榮獲多項國際級獎項,包括紅點設計大獎、iF設計獎及IDEA大獎。2016年,Wood創辦了以香港為基地的工業設計反應堆─Venn,此工作室與實驗室獲Cosmosupplylab的創辦人支持。Venn致力協助具抱負的產品創作者將各種可能性重新定義,將之發展至工業規模 。
姚嘉珊,建築師,ESKYIU創辦人之一。ESKYIU是一間以香港為基地的跨界別建築公司。她過去曾擔任2009年西九龍海濱長廊「港深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總策展人,近年在深圳價值工廠策劃了「Studio-X Shenzhen」。姚嘉珊女士亦同時為Design Trust 執行總監,她著力打造一個具前瞻性及深厚意義的長期發展平台,以撥款資助推動香港及大珠江三角洲的創新設計,涉及領域包括:平面設計、媒體、穿戴產品科技、建築及生活空間等。
Michael Young 1966年出生於英國東北部的工業城市桑德蘭,1992年畢業於金斯頓大學(Kingston University)。畢業後第二年,他創立了Michael Young工作室,旨在提供獨特而高品質的設計,服務的市場範圍非常廣泛 ─ 從室內設計到技術設計。
Young迅速贏得了零售商的尊重,Conran商店、龐比度藝術中心等機構開始尋求他的作品。因著優雅而簡約的設計,他在業內被稱為成熟的極簡主義者,而這種風格與當時倫敦風行的繁麗的設計潮流大相徑庭。
在英國和冰島工作近十年後,Young因為被亞洲對前瞻的科創技術的熱愛所吸引,2006年於香港成立了工作室。時至今日,Michael Young工作室已經被公認是亞洲最令人興奮、最強大的設計公司之一。工作室為客戶設計可沿用一生的標誌性產品,在全球範圍內榮獲多項大獎,並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展出。
建築師Michele De Lucchi是一名於Cavart、Alchimia和 Memphis等流派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為意大利和歐洲最著名的公司設計燈飾和傢具,並於意大利和海外進行建築項目。他的作品於歐洲、美國和日本展出。
De Lucchi獲委任為意大利設計和建築官員, 並為米蘭理工大學(Politecnico of Milan)設計系教授,以及羅馬聖羅卡國立藝術學院(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 Luca in Rome)會員理事。
De Lucchi最近為米蘭市完成了多個項目,包括2015年米蘭世界博覽會展館(展館「零」、世博展覽中心及聯合聖保羅銀行);位於Gae Aulenti廣場的意大利裕信銀行、位於Castello Sforzesco的Ospdale Spagnolo裡的Pietà Rondanini博物館,以及為Casa Manzoni作翻新和設計博物館。
Joseph Grima是一名建築師、作家及研究員,現居於紐約及熱那亞。Grima是Space Caviar的合夥人,該建築及研究公司位於意大利熱那亞,主力設計、科技、政治及公共等範疇的工作。他同時現為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Ideas City」計劃的總監。Grima曾任《Domus》雜誌的總編輯,以及紐約藝術與建築機構Storefront for Art and Architecture的總監。2014年,Grima獲委任為首屆芝加哥建築雙年展(Chicago Architecture Biennial)的聯合藝術總監,此雙年展為北美洲史上最具規模的當代建築展覽。Grima曾任教於歐洲、亞洲及美洲各大院校,包括位於莫斯科的Strelka Institute of Media, Architecture and Design,並現任教於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木住野彰悟生於1975年,於2007年創立平面設計及藝術創作工作室 6D-K。
自成立以來,6D-K一直專注為各大企業、產品及其他客戶建立品牌,並涉獵不同的設計範疇,包括標誌設計、路標策劃及包裝設計等。
6D-K經常參與大型項目,近年的項目包括為三得利(Suntory)之雀鳥保育活動作策劃及藝術指導、為麒麟啤酒(Kirin)的新項目提供創意指導,以及為位於新宿站新南口的全新商業設施策劃路標。
木住野彰悟不但為客戶出謀獻策,更以個人名義創作多項產品和藝術品,當中包括會彈出玫瑰花瓣和櫻花的彩紙爆竹,還有於日本國內外出售的針織品牌「it knit」。
木住野彰悟在本地及國際設計比賽中獲獎無數,所獲的獎項包括康城金獅獎(Cannes Gold Lion)、D&AD Yellow Pencil、One Show 銀獎、路標設計大獎第一名 (Sign Design Award) 以及ADC Award等。
2016年,木住野彰悟為D&AD的平面設計範疇擔任評審。他現為東京理工大學設計學系的副教授。
杉江理於汽車製造商日產(NISSAN)的技術中心展開其事業。他喜愛探索世界,曾於不同的國家教授日文,如中國及玻利維亞。返回日本之後,他創立了工程公司Smile Park,主力研發新產品,並於 2011年合作創辦WHILL項目。Sugie於2012年移居於加州三藩市,成為WHILL公司的行政總裁。他現為世界經濟論壇之Davos會議的Global Shapers Community成員。
杉江理是一名拳手,曾多次獲得獎項,包括在京都的賽事中贏得羽量級的冠軍、在西日本取得第三名,以及於中國南京勇奪輕中量級的冠軍。
Jun Yamadera founded EYES JAPAN CO. LTD. in 1995, the first IT startup from the University of Aizu, Fukushima. In the past 20 years, he has been working on various cutting edge projects such as exporting Fukushima rice via web in 1995, making world’s first virtual pottery system, making CG of historical archives of national treasure of Japanese castles, temples, traditional dances and medical motions using motion capture. He is a pioneer in Virtual and Augmented Reality, wearable technologies, Medical x IT and has been organizing world’s first medical security hackathon since 2012. His team won the 9th position at Russian hacking CTF in PhDays 2012 and championship in Developers Challenge 2013 Health 2.0 in Silicon Valley. He is the Health 2.0 Fukushima Chapter Leader and a TEDxKobe 2015 Speaker. He started a project called “FUKUSHIMA Wheel”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terrible disaster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and nuclear accident in Fukushima, JAPAN in March 11, 2011.
安尚秀是韓國字體設計及平面設計師,投身創意行業已逾40年,其創作豐富多元,涵蓋不同範疇的製作與創新。他畢業於首爾著名藝術學院弘益大學(Hongik University),主修平面設計。1981年,他任職於《Ggumim》雜誌,先後擔任廣告設計師及藝術編輯。在事業初期,他已對韓國字體深感興趣,並於1985年創辦了Ahn Graphics設計公司。同年,他創造了以其命名的字體 —「安尚秀體」。
安尚秀對於韓國字體的貢獻極為深遠,並榮獲多個國際獎項。他於1999年獲得Zgraf8 Grand Prix大獎,於2007年獲Gutenberg Prize,並於2009年獲Icograda 教育大獎。他一直不遺餘力地向全球學生推廣字體教育。1991年至2012年期間,他重返弘益大學擔任藝術及設計學院教授。他現時是Paju Typography Institute的校長,並分別為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及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擔任客座教授。自2012年起,他出任首爾設計基金會的委員會主席。
曹敏碩(韓國,生於1966年)是一名建築師及首爾建築公司Mass Studies的創辦人。曹敏碩畢業於延世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早年於紐約及鹿特丹工作。1998年,他與合夥人於紐約成立了Cho Slade Architecture。2003年重返首爾之後,他致力於建築論述,一方面從事社會文化及都市研究,另一方面以其建築作品作論述。他的作品備受國際認同,其代表作包括Pixel House、Missing Matrix: Boutique Monaco、Bundle Matrix: S-Trenue、Ann Demeulemeester店、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韓國館,以及Daum Space.1。除了參與眾多建築項目之外,曹敏碩更是2011年光州設計雙年展的策展人之一,以及第14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2014)韓國館的專員及聯合策展人,該館更贏得「金獅獎最佳國家館」(Golden Lion for Best National Participation)。2014年末,首爾PLATEAU Samsung Museum of Art 首次舉辦建築展覽,於其名為「Before/After: Mass Studies Does Architecture」的個人展覽中,重點介紹了他的作品。曹敏碩經常於世界各地的研討會中擔任講師及演講嘉賓。
Youngsoo Han 是南韓首爾LG Electronics 設計中心的首席設計師,在消費者電子產品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 。
Youngsoo Han為引領LGE 設計潮流的創新設計師之一。他帶領其團隊於1995年設計了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 (OLED) 的電視「 LG Signature」,被喻為最嶄新的設計,及被評為具備用家所需的的重要元素。
另一個由Youngsoo Han 設計的創新產品為掛牆式投影機 (AN110),共因此而獲得各大國際設計獎項:包括「Best of Best」 in Red Dot Award 2006,iF設計大獎「金獎」,以及美國傑出工業設計獎 (IDEA Award) 金獎,是無所未有的肯定。
2011至2014年,他成為美國紐約LGE 設計辦公室的負責人,負責將在美國市場出售的家庭娛樂產品及電器產品商業化,成為LGE及Sears品牌的產品。
吳泳植(Yian)於首爾大學畢業,投身韓國品牌事業超過20年。2004年,他創辦了Total Impact的新業務,一直勇於接受新挑戰。如今Total Impact已成為韓國設計行業中著名的公司。他曾為多個韓國著名的品牌合作,包括Samsung、Hyundai Motors 、SK Telecom 等。他與國際企業有豐富的合作經驗, 包括IDEO 、Bain & Company 及 Lippincott 。2012年,他獲委任為WPP Company之Brand Union Seoul 的區域行政總裁。
吳泳植其中的一個主要客戶是Hyundai Motors Group 的附屬公司Hyundai Card,亦是他最為廣為人熟悉的計劃之一。Hyundai Card 利用度身訂造的字體, 悉心打造信用咭的設計和企業形象設計, 予人煥然一新的體驗, 現時已成為韓國標誌性的創意品牌。Hyundai Card 是Total Impact 的客戶達10年之久。
吳泳植亦為韓國公司創作品牌如SK Telecom品牌「T」、JTBC電視台,以及燒酒品牌HiteJinro。若待在首爾,你就隨處可看到他的作品。
Lorenzo Fluxà 於1975年創立Camper,然而其原創意念始於1877年,當時其祖父Antonio在馬略卡島(Mallorca)因卡城(Inca)引入西班牙的首個造鞋機器。秉承傳統工藝的價值,Camper一直以來以追求創意和質素作為品牌概念之本。1992年,Camper於巴黎開設首間海外分店,並於2004年開展其品牌副線「Casa Camper」,走進酒店界。139年後的今天,Camper的業務繼續由家族經營,並已拓展至超過40個國家。
Miguel Fluxà Orti 為家族的第四代成員,於2003年加入家族企業。由起初直至2011年12月,他主力負責品牌擴展的工作,同時為品牌尋找和推動與傳訊、產品和室內設計方面相關的新意念與合作夥伴。自2012年1月起,他成為Camper的行政總裁。
鍾瑞玲是來自新加坡的資深設計師,畢業自建築系,後來成為雜誌編輯、作家、策展人、空間設計、平面設計及企業家,才藝多樣。她創辦了其個人的出版及設計顧問公司The Press Room,由書籍、品牌、展覽、記錄片至舞台和電影場景的設計均曾涉獵。由飲食業及至藝術畫廊,她的「創意作品」不但廣泛多變,更難以預料。作為創意總監,她的平面設計和品牌設計項目包括: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iLight Marina Bay照亮濱海灣」燈光藝術節、2012年麗水世界博覽會新加坡館、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藝術登陸新加坡博覽會、新加坡作家節2014 (Singapore Writers’ Festival 2014)等。
鍾瑞玲熱衷藝術,曾策展了多個藝術展覽,特別是為年青藝術家策展。她同時是一名熱心的教育家,曾任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格拉斯哥藝術學院新加坡分校視覺傳訊客座講師。她屢於各大國際獎項中擔任評審委員,如紅點設計大獎、Nagoya-Do!、Creative Circle Award、James Dyson A w a r d 等。除設計以外, 她經常獲邀擔任演講嘉賓,曾兩度於TED x Singapore 會議中演講, 及在Creative Mornings 作演說等。她是2009 年度「時代傑出女性」(2009 Great Women of Our Time) 的得主之一,也是「新加坡50位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之一。
趙峰是一名得獎攝影師,推行多個以社會良知及覺醒為題的長期項目。他為環球視覺項目「The Poverty Line」的創辦人之一,將貧窮問題具體化地呈現。此項目獲世界銀行引述,並曾於巴黎Les Nuits Photographiques、香港元創方及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作大型的展覽。此項目現為芝加哥現代攝影博物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的永久館藏。
趙峰的編輯和商業作品囊括了多個獎項,包括曾獲世界新聞攝影比賽及國家地理雜誌頒發攝影殊榮。他並曾與多間全球知名機構合作,包括Apple、廸士尼、通用電氣、《GEO》雜誌及《Smithsonian》雜誌等。
趙峰以25歲之齡攀登珠穆朗瑪峯,曾參與超過十次的喜瑪拉亞探險活動。他對於有幸地活出自己的夢想而心存感激。他現於北京定居和工作。
Tobias Hüttl 為Studio F. A. Porsche駐新加坡的代表,該公司的總部設於奧地利濱湖采爾(Zell am See)。他負責引領公司於亞洲區的設計項目。
Hüttl為世界知名的得獎設計師,在過去十年間對公司的企業增長和卓越表現貢獻尤深。Hüttl帶領公司的對外設計顧問項目,負責各大頂尖國際品牌的設計項目。與此同時,他亦積極推動Porsche Design的內部設計工作。作為一名在創意設計、設計策略和品牌建立領域上的專家,Hüttl在四年前於新加坡設立Studio F. A. Porsche的分公司。
Hüttl在德國土生土長,曾於普福爾茨海姆應用科學大學( Pforzheim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修讀工業/運輸設計,並取得設計碩士學位,其後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修讀工商管理碩士,主修策略及組織學。
Robin Kwok是Airbnb東南亞及港台區域總經理,負責在公司的策略重地及發展迅速的亞太區中推動業務營運和策略計劃。
Kwok在加入Airbnb之前,曾任職於金融科技公司Intuit,負責帶領公司的核心業務部門,主理銷售營運和策略計劃。在此期間,她主力將Intuit的國際業務拓展至亞太及歐洲市場,並對策略性夥伴合作、競爭者、用戶增長方案等作深入研究。在加入Intuit之前,她任職於三藩市管理顧問公司The Alexander Group,負責協助科技及媒體企業擴展業務和將其業務規模化。在事業初期,她主要負責管理來自台灣、中國及新加坡、從事應用物料(半導體及太陽能科技)的主要客戶,並曾於2008年在中國居住一年,協助公司擴充業務。工作以外,她亦為初中期的初創企業作導師,在產品研發、市場推廣策略和組織架構方面給予意見。她熱衷於協助中小企業及初創企業成長。
Kwok於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修讀電子工程,於哥倫比亞大學修讀國際商業,及於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修讀工商管理碩士。她對建立高績效團隊和協助企業增長充滿熱誠,令她對於在Airbnb及亞太區工作尤其熱衷。Kwok來自美國,其家人來自台灣和香港,現定居於新加坡。
Chau Nguyen是執業工業設計師,現為McKinsey & Company於新加坡創立的LUNAR設計中心的高級設計總監,主理亞洲客戶。Nguyen在產品設計和研發方面擁有超過20年的經驗,任領導層要職,負責建立設計團隊、為來自多個行業的大小客戶進行不同的設計與研發項目。他於管理複雜的整合科技方案及醫療科技產品方面的設計和工程研發,經驗豐富,並對管理設計團隊和反覆制調整創新過程方面,深富熱誠。
Nguyen著重設計的全面考量,在商業、科技和以用者為本的設計之交滙處,提出有意義的設計與方案。
LUNAR與McKinsey的合作,透過提供全面、多元的服務,為客戶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此合作將McKinsey在管理顧問、商業策略及營運方面的深厚經驗與影響力,加上LUNAR在設計、工程、研發及設計策略方面的出色能力,將兩者的優勢結合。
陳慧姝從事百貨零售業迄今已20餘年,工作內容一直以經營百貨公司相關業務與主要決策。直到2013年9月,高青取得林百貨的經營權,以台灣在地文化及歷史作為主題,並主打文創商品的第一家百貨公司。林百貨創造台灣古蹟再利用的新典範,在古蹟保存及商業營運取得最佳的平衡點,跳脫了一般百貨公司的規劃思維。陳慧姝在林百貨的規劃過程中發掘了古蹟的過去和她的美麗之處,推動她為林百貨打造出最適合的形象。雖然整個過程經歷很多挑戰,但林百貨的成功讓她堅信一切都是值得的。現在林百貨是目前台灣最老、亦是最年輕的潮流百貨。
Paul Gardien是Philips Design Board的成員,專責全球設計功能的策略性發展,以及設計研究及創新計劃。在擔任策略性崗位期間,他成功地將Philips Design由一個服務單位轉化為全球部門。其設計研究及創新計劃為Philips創造新設計功能、未來願景及提案,並帶來無數獎項。此計劃建基於對未來發展演變的透徹理解,致力提出具意義且相關的議案,並確保這些議案見於不同的業務,促進創新。
Gardien在其整個職業生涯中,一直效力Philips Design,所涉獵的工作範疇廣泛,從產品、多媒體和網絡設計,以至不同的管理及發展崗位。他現於不同的委員會中擔任成員,並曾為多個知名設計比賽擔任評審,並經常於國際設計及創新會議中演講。Gardien於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修讀工業設計工程,並於燕豪芬科技大學(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取得設計創新博士學位。
Winy Maas Prof. Ir. Ing生於1959年荷爾斯海恩德爾,為英國建築師皇家學院院士(FRIBA)及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會員(HAIA)。Maas是一名建築師、都市設計師及園境師。他是國際建築及都市規劃公MVRDV的創辦總監之一,總部設於荷蘭鹿特丹,其鉅作包括2000年世界博覽會荷蘭館、巴黎市區規劃的諮詢建議書─Grand Paris Plus Petit,以及鹿特丹的中央市場。他亦為The Why Factory的教授和總監,是一間探討未來城市研究學院。他現為紐約哥倫比亞GSAPP、芝加哥伊利諾理工學院的訪問教授,也曾於香港大學、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Catholic University of Louvain)、蘇黎世聯拜理工學院 (ETH Zurich)、貝拉罕建築學院(Berlage Institute)、麻省理工學院(MIT)、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及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任教。
Maas是2007年InDeSem(International Design Seminar)的策展人,負責其場地及物品的設計。他於世界各地策劃展覽、授課與演講,並參與國際評審的工作。Maas與MVRDV 及The Why Factory出版了一系列的研究項目,當中包括2011年出版的《Hong Kong Fantasies》,以及即將出版的《Hong Kong Crazy Towers》。
Maas分別於2015年及2011年獲得荷蘭獅子勳章(Order of the Netherlands Lion)及法國榮譽軍團勳章(Legion of Honour of France),肯定了其對建築和都市設計的
工作室設計的椅子Bone Chair(2006)被廣泛喻為現代設計之經典之作,並成為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A)、龐比度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以及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的永久館藏。
工作室就數碼製作之未來作批判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並研發了一個3D機械打印機,能將金屬和樹脂物料,打印出的體積龐大、意想不到的物件。
2014年,MX3D由此誕生(此公司名字來自Multiple aXis 3D打印的縮寫)。MX3D將於阿姆斯特丹紅燈區的運河上,利用3D打印技術,建造一道金屬橋。
凡以食物為設計對象的設計師, 多被稱為「食物設計師」( Food Designer)。正如Marije Vogelzang所言,食物本身已是由大自然所創的完美設計。她的設計從「吃」這個動詞著手,創作靈感取自食物的來源、準備、製作、剩餘、禮儀、心理、歷史及文化。因為如此,她自稱為世界首位的「吃的設計師」。
2000年,Vogelzang 於Design Academy Eindhoven畢業後,已銳意於設計界開創新方向。她在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先後開設及出售兩間名為PROEF的實驗性餐廳之後,憑此經驗,擴闊了她以「吃」為題材的實驗和創作願景。以其16年之久的豐富經驗,Vogelzang堪稱為「吃的設計」領域中的先驅,更被荷蘭報章《De Volkskrant》喻為「Grand dame」。她現時以個人名義作獨立創作。
2015年,Vogelzang 入選《Fast Company》雜誌的「100名商界中最具創意的人物」之一,並入圍「世界科技獎」(World Technology Awards)之設計組別。2016年,她入選《Good Magazine》的「GOOD100」名單。
Vogelzang 最近成為Design Academy Eindhoven之名為「FOOD NON FOOD」、開辦學士學位課程的新學系之系主任,並於不同的設計和廚藝學院作客席授課及舉辦工作坊。
Carol Ross Barney為美國建築師學會院士(FAIA),一直醉心於公共地方及空間的設計,其設計作品既有小型的社區建築物,亦有知名學府的校園,以至聯繫社區的新車站、河濱步道及步行徑等。Ross Barney致力於探討如何透過建築的力量以改善人們的日常生活,從而設計出多個別出心裁的文化地標。
Ross Barney在院校及公共建築物設計的領域上享負盛名,其作品更見於多個國內及國際期刊、書籍、報章和網上媒體。她的建築設計更屢獲殊榮,包括榮獲四項由美國建築師學會頒授的「Institute Honor Award」,以及逾40項由芝加哥美國建築師學會頒授的「AIA Chicago Design Awards」。Ross Barney的作品更獲多項可持續建築的重要獎項,包括兩項美國建築師協會環境委員會「年度十大綠建築獎」(AIA COTE Top Ten G reen Project Awards)。
Ross Barney榮獲美國建築師學會「AIA Thomas Jefferson Award」,以及伊利諾美國建築師學會「AIA Illinois Gold Medal」,以表揚其在建築界的傑出成就。
Ross Barney畢業於伊利諾大學。畢業後,她加入了美國和平隊,於哥斯達黎加擔任義工,負責國家公園的策劃項目。她現時於伊利諾理工學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任教Advanced Design Studio,並為該學院監督委員會的成員。
Tim Brown是IDEO的行政總裁及主席,經常與世界各地的商界人士和設計師分享設計思維和創新的價值。他曾於TED.com以「Serious Play」和「Change by Design」為題作演講。
Brown是一名工業設計師,獲獎無數,其作品於世界各地的畫廊及博物館中展出。他對於科技與藝術之間的滙聚深感興趣,以及致力探討及推動如何透過設計為生活在新興經濟體系之中的人們帶來福祉。
Brown為來自全球100大企業(Fortune 100)的高層管理人員及董事會擔任顧問,亦出任IDEO.org、非牟利合資企業Mayo Clinic Innovation Advisory Council及Advisory Council of Acumen的董事會成員。除了主持世界經濟論壇Global Agenda Council on the Creative Economy之外,Brown亦為《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及其他著名刊物撰寫文章。他於2009年9月推出了其著作《Change by Design》,書中介紹了設計思維如何能改革機構。
Brown是LinkedIn 150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現時並為IDEO U的Leading for Creativity課程擔任導師。
Janet Echelman是一名突破界限的藝術家,其作品跨越多個範疇,包括雕塑、建築、都市設計及規劃、材料科學、結構及航空工程,以及計算機科學等。Echelman構建的體驗式雕塑作品,大小仿如建築物般,會隨著風與光而轉變。她的藝術品既可是一件可供觀賞的雕塑作品,亦可是一個讓人迷失於當中的環境。
Echelman獲得古根漢獎(Guggenheim Fellowship)、Harvard Loeb Fellowship、美國阿斯本研究所亨利克朗院士獎(Aspen Institute Henry Crown Fellowship)以及富布賴特教師獎(Fulbright Lectureship)。Echelman更被喻為「改變都市空間本質」的建築創新者(Architectural Digest Innovator)。她的TED演講「Taking Imagination Seriously」已被翻譯成34種語言,瀏覽人次多達100萬。
1987年,於哈佛書院畢業後,Echelman以扶輪國際獎學金於香港大學修讀。她曾於峇里島一條村落居住了五年,之後分別完成了繪畫和心理學的研究院課程。今年,她榮獲托斯福大學(Tufts University)頒發藝術榮譽博士學位。
Echelman於1990年在香港舉行其首個個人博物館展覽,地點為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
Jennifer Dunlop Fletcher自2008年起任職於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現為該館Helen Hilton Raiser建築及設計策展人。近年,其策展的項目包括:Typeface to Interface(聯合策展人)(2016);Lebbeus Woods, Architect(聯合策展人)(2013);A. Quincy Jones: Building for Better Living(2013); The Utopian Impulse: Buckminster Fuller and the Bay Area(2012);由Claudy Jongstra所委約的項目(2016);以及一項獲導演Mike Mills 委約、關於矽谷的項目(2013)。Dunlop Fletcher出版了一些文章,討論Lebbeus Woods、A. Quincy Jones、Ewan Gibbs及Tobias Wong之創作。她於紐約大學取得藝術歷史學士學位(1993),並於巴德學院(Bard College)取得現代藝術策展研究碩士學位(1999),以及於哈佛大學取得建築歷史及理論學碩士學(2004)。
美國建築師、麥克阿瑟獎得主(MacArthur Fellow)Jeanne Gang是Studio Gang的創辦人。設於芝加哥和紐約,Studio Gang是一間建築及都市設計工作室。Gang以其社會參與式的設計手法而享譽全球,其設計著重個人、社區和環境之間的連繫。以源自對生態環境的洞見及其獨特的分析與創意方式,Gang創作了一些當今最引人注目的建築鉅作,包括水滴塔(Aqua Tower)、芝加哥林肯公園動物園的自然步(Nature Boardwalk at Lincoln Park Zoo),以及Arcus Center Social Justice Leadership。其近年主要項目包括紐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之擴建項目,以及將設於巴西首都巴西利亞的美國大使館之興建項目。
Gang積極參與全球及本地事務,致力將設計意念融入廣泛的項目之中,打破建築的傳統界限。她與來自不同界別的專家合作,由共同研發強韌的物料至建構社區凝聚力等,從多方面銳意創新。她並透過教學、演講、著作、倡議和擔當顧問工作,與各界人士合作,力求帶來積極及正面的影響。
Wesley Grubbs來自加州奧克蘭,是一名著名的藝術家、數據視覺化專家和推動者。2007年,Grubbs創立Pitch Interactive工作室,揉合設計和數據, 為客戶的複雜數據提供多元表達的方案,其客戶包括Google、Facebook、Twitter、《Wired》雜誌、通用電氣、《君子雜誌》(Esquire)、《Scientific American》及《Popular Science》。
Grubbs擁有豐富的外地生活體驗,加上其國際經濟及資訊系統的學術背景,以及對人類腦部及認知的濃厚興趣,他的作品往往能反映人類的行為模式,以及人類對周遭環境所帶來的影響。Pitch Interactive的作品涵蓋多個範疇,包括插畫、實體裝置、預測、遊戲用戶介面、軟件應用程式、網站及紡織品。其作品曾於不同的地方展出和刊載,包括德州休斯頓「Fotofest Sensors」展覽 (2015)、拉脫維亞里加RIXC, The Center for New Media Culture的「DataDrift」展覽 (2015)、法國巴約War Correspondents Festival 巴約大獎的「Tomas van Houtryve – Blue Sky Days」展覽(2015)、明尼達州明尼亞波尼斯「The McKnight Artist Fellowship」計劃的30周年展覽(2012)、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Talk to Me」(2011)、法國蒙佩利爾La Panacée的「Conversations Électriques」(2011)、《Best American Infographics》、一系列《Data Flow》書籍,以及其他多項國際知名的刊物。
Terry Guen是千禧公園的園景建築師,也是一位都市生態設計師及芝加哥Terry Guen Design Associates(TGDA)的創辦人。TGDA以其「為生活而設計」(Design for Life)的哲學理念而著稱,打造高質素的都市生態園景,將市中心和後工業地點蛻變成為生氣盎然的熱點。「為生活而設計」(Design for Life)利用園林綠色的基礎建設來淨化水源和空氣、緩和氣候和暴潮水患,也打造安全而優美的環境讓人們外出遊玩,為活化當地社區及振興本地經濟。TGDA領導跨界別的設計團隊結合土木工程、地點設計和建築,以創造具支援力及生產力的健康社區讓人們安居。
Guen的工作包括教學、規劃大綱和設計,並監督廣場、公園、街道、綠化屋頂、校園、院校花園、海濱、機場的園景建設項目,以及為大型基建設施而進行的自然景點修復項目。
Guen為設計界的領袖,獲美國總統奧巴馬委任為US Federal Historic Preservation Council的顧問,也是美國園景建築師協會的院士。
Sarah Herda自2006年起出任Graham Foundation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the Fine Arts的總監。成立於1956年, Graham Foundation是全美國最大型專為進行建築項目的獨立人士或團體給予贊助的基金。基金同時舉辦各類型的公眾項目,致力推動與建築相關的發展與交流,以及探討建築於藝術、文化和社會方面的角色。Herda將 Graham Foundation的總部(本身為歷史建築的Madlener House)改變成為一個世界級以建築展覽為主的公共場地,並舉辦了芝加哥最享負盛名的公眾節目,包括演講、表演及其他活動。2015年,Herda與Joseph Grima為首屆芝加哥建築雙年展擔任聯合藝術總監,此展覽為北美洲史上最大型的現代建築展覽,共有500,000人參觀。Herda於1998年至2006年為藝術及建築機構Storefront for Art and Architecture的總監和策展人,該實驗式的展覽空間於1 9 82年在紐約成立。在出任該機構的總監之前, Herda曾任職三藩市Center for Critical Architecture / Art and ArchitectureExhibition Space的總監。
Lorraine Justice(Ph.D, FIDSA)現時是羅徹斯特理工學院(RIT)影像藝術與科學學院院長。此學院轄下共有六個學院,包括設計、手工藝、藝術、電影與動畫、攝影及印刷媒體,共有150名教職員和1900名學生。Justice在加入RIT之前,為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帶領設計學院成為全球首30間及全亞洲首10間的設計院校之一。她著有《China’s Design Revolution》,由MIT Press於2012年出版。Justice為一些全球頂尖的機構擔任顧問,同時亦為TED的講者、多份國際設計刊的委員會成員,以及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Industrial Designers Society of America)會員。
Martin Kastner生於捷克,原為一名鐵匠,曾於波希米亞西部的一座城堡內負責古金屬製品的復修工作,期後轉為以天然材料作設計和雕塑創作。1998年,Kastner前往美國不久後,便創立了其設計工作室Crucial Detail,他以為芝加哥餐廳Alinea精心設計的餐具而著名,並因此獲The Future Laboratory 評為「10 0個最具影響力的當代設計師」之一。
Kastner也是The Porthole Infuser背後的設計師。此設計精緻的容器原本是為芝加哥著名The Aviary酒吧廚師度身訂造的其中一件作品。The Porthole曾獲得多份刊物作重點介紹,並見於飲食藝術雜誌《Food Arts Magazine》的封面,更獲世界各著名酒吧、酒店、餐廳,以至紐約市現代藝術博物館店收藏。Kastner於2014年榮獲IHHA「全球創新獎 ─ 最佳產品設計」,並曾為參加世界烹飪大賽Bocuse d’Or 2015的美國代表隊設計參賽餐具,協助他們贏得歷史性的首個銀獎。
Mark Kelly是芝加哥市Department of Cultural Affairs and Special Events的專員。此部門每年分別於公園、歷史悠久的芝加哥文化中心及市內其他場地舉辦及推廣精彩的免費節目、展覽、演出和節日慶祝活動。他於2 016 年7月獲市長Rahm Emanuel委任此職位。
Kelly曾是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Columbia College Chicago)的副校長(學生成就)(Vice President for Student Success),負責向來學院內自100個不同學位課程的學生推廣沈浸式的藝術體驗。過往30年間,他於該學院曾擔任不同的領導職位,致力於提供融合創意、媒體藝術、人文藝術和商學的世界一流教育,以培養學生以創意的眼光看世界。
Kelly擁有逾40年的學術行政經驗,並曾任職於Wayne State University和City Colleges of Chicago。他現時亦為Wabash Arts Corridor計劃的創辦人和主席,旨在將芝加哥的South Loop區發展成為街頭藝術、裝置藝術及奇觀的重要基地。Kelly並為Halloween Gathering的創辦人,舉辦一年一度慶祝芝加哥文化社區的巡遊和喜慶節目。
Cheryl Kent是記者出身,這25年來擔任建築作家和評論家,作品具深入研究基礎。她最近的著作談及雄偉獨到的都市建築群背後的故事、團隊所付出的努力及心血。除了建築物本身以外,她更著眼於令建築活靈活現的勞動者、建築物所處之城市、賦予建築意義的社會環境,以及訴述奇蹟背後的故事。
Kent的文章和論文曾載於《紐約時報》、《國際先驅論壇報》(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建築實錄》、《Metropolis》、《進步建築》(Progressive Architecture)(她是該雜誌駐芝加哥的特派記者)、《Design》(倫敦)、《芝加哥論壇報》、《世界建築》(倫敦)、《Historic Preservation》以及《建築史學家學會期刊》。
Brian Lee是SOM芝加哥辦公室的資深設計合夥人,由其帶領的多個國際建築項目獲獎無數,當中包括都市綜合規劃項目、摩天大樓,以至規模較小,能帶來影響的學院及公共建築。
Lee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 )及哈佛設計研究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畢業,現時並分別為該兩所大學擔任院長諮詢委員會的成員。他的作品於2004年威尼斯及北京雙年展中展出, 並於2008年巴塞隆拿世界建築節(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及2015年芝加哥建築雙年展(Chicago Biennial)中獲重點介紹。
Kevin McElroy以別出心裁的方式建立品牌,致力協助品牌將其所「言」與所「行」互相聯繫。McElroy為Razorfish的副總裁及集團創意總監,精於將現代科技融入於品牌故事之中。在早年的職業生涯裡,McElroy曾於意大利威尼斯The United Color of Benetton的傳訊研究及發展中心Fabrica中工作。自那時起,McElroy積極鼓勵客戶進入數碼媒體的領域,其代表作包括The Original 吉普車的網上媒體資源、首個立體互動影院遊戲、Lincoln MKZ 於Amazon.com首個專屬汽車銷售點,以及重振Foster別具代表性的「如何說一口流利澳語」的項目。McElroy相信數碼化和創意能建立品牌的價值,曾合作的國際著名品牌包括Harley-Davidson、福特、Miller-Coors以及廸士尼等,這些作品獲得Effies、康城FWA大獎等各大殊榮,並於CommArts作重點介紹。
Raaja Nemani 是Bucketfeet的行政總裁及創辦人之一,負責公司的業務增長與發展。於2011年成立,Bucketfeet以與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合作設計限量版鞋款而著稱,與超過40,000位來自120個國家的藝術家合作,旨在藉此激發出有意義的對話,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Bucketfeet透過利用嶄新的科技和其龐大的設計師網絡,大大加快了將由藝術家原創設計的鞋履產品推出市場的速度,為全球總值三千億美元的鞋履市場,注入一股活力,帶來新的意義 。
在創立Bucketfeet 之前,Nemani曾先後任職於UBS 投資銀行及於Prairie Capital從事私募股權投資。在從事金融界達四年之久後,Nemani決定追尋他的人生夢想,揹上背包,環遊世界,一年之後移居於阿布達比。Nemani為Young Presidents’Organization芝加哥分會及The Economic Club 芝加哥分會的成員。他同時亦為世界經濟論壇之Chicago Global Shapers的校友。Nemani經常在美國各地不同的會議和大學中演講,並且是一名天使投資者,主要支持其他在芝加哥的創業家。Nemani於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取得經濟學學士學位。
Katie Olson是UI LABS的項目設計總監。作為UI LABS始創團隊成員之一,Olson在短短兩年內協助機構增長至現時擁有逾50名員工,並服務超過200間企業、政府、非牟利及學術機構。她領導UI L ABS的都市建設研發新項目「City Digital」,負責提供嶄新的科技方案,例如地下基建定位及監察智能綠色建設。
在加入UI LABS前,Olson 在World Business Chicago 執行由芝加哥市長Rahm Emanuel所推行的經濟增長及就業計劃。作為「社區及地方資產」的策略經理,她發展了不同項目以加快小型企業增長、擴闊網絡覆蓋與使用、善用跨境投資,以及建立主流機構的供應鍊。Olson於2011年成為芝加哥市長辦公室的研究學人。在定居芝加哥之前,Olson於賓夕法尼亞州社區經濟發展機構The Reinvestment Fund工作。
Olson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取得城市規劃碩士學位,以及於華盛頓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取得政治科學及跨學科研究學士學位。2008至2010年間,Olson曾參與駐馬拉威的美國和平志願隊。
Emmanuel Pratt 是Sweet Water Foundation 的創辦人之一及行政總監,並現任芝加哥州立大學(Chicago State University)的魚菜共生學(Aquaponics)總監,任教於文理學院。雖然他早期大部分的作品均屬於建築領域,但自那時起,他已開始探討藝術與社會實踐作為都市設計、都市農耕,以至可持續發展中所擔當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構建21世紀城市規劃的全新典範此方面。Pratt現時為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的Loeb Fellow。
Carlo Ratti教授是一名建築師及工程師,現於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並帶領學院內的「Senseable City Lab」。他亦為國際設計及創新公司Carlo Ratti Associati的創辦人,其作品於全球多個地方展出,包括威尼斯雙年展、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倫敦科學博物館以及巴塞隆拿設計博物館。Ratti的其中兩項作品 ─「Digital Water Pavilion」及「Copenhagen Wheel」被《時代雜誌》喻為「年度最佳創新之作」(Best Inventions of the Year)。此外,Ratti獲設計雜誌《Blueprint》選為「25位改變設計界的人物」之一(25 People who will Change the World of Design),並獲《Wired》雜誌選為「智慧名單:50位改變世界的人物」之一(Smart List: 50 people who will change the world)。Ratti是2015年米蘭世界博覽會「未來美食展區」的策展人,並現為世界經濟論壇─未來城市及都市化發展委員會的聯合主席。
Zoë Ryan為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The Ar t Institute of Chicago)John H. Bryan首席及建築及設計策展人。Ryan除了建立博物館的首批設計藏品之外,同時正編撰一本書,探討展覽活動於建築及設計歷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Ryan近年舉辦的展覽包括:「Making Place: The Architecture of David Adjaye」(2015)、「Building: Inside Studio Gang Architects」(2012)、「Fashioning the Object: Bless, Boudicca, and Sandra Backlund」(2012)、「Bertrand Goldberg: Architecture of Invention」(2011),以及 「Hyperlinks: Architecture and Design」(2010)。2014年,她為第二屆伊斯坦堡設計雙年展 (Istanbul Design Biennial) —「The Future Is Not What It Used To Be」擔任策展人。
Ryan曾撰寫及編輯多項出版刊物,當中包括《Building with Water: Designs, Concepts, Visions》(2010)。她並於2013年擔任National Design Awards評審會的主席,以及為2012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美國館策展顧問委員會的成員之一。2012年,Ryan更獲《Fast Company》雜誌評選為「50名改變著未來設計的人物」之一。
Mark Sexton為Krueck + Sexton Architects的創辦合夥人,與Ronald Krueck合作設計和管理建築事務所的所有項目。Sexton相信出色的建築能夠改變人類生活,此信念成為了事務所的宗旨。他對工藝、材料和細節一絲不苟,令工作室的建築項目表達了現代設計的價值,及其歷久不衰的質素。
Sexton是GSA Design Excellence Program National Registry of Peer Professionals的成員,並出任伊利諾理工學院建築學院(IIT College of Architecture)之督導委員會及芝加哥藝術學院的顧問設計委員會(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Advisory Design Council)的成員。他現時於西北大學工程學院的一間建築設計工作室任教。
Sexton亦於全球多個地方講課,包括大學、文化機構和會議等。他並與客戶、顧問和同事參與研討會,分享其建築事務所的合作經驗與心得。
建築事務所至今已榮獲多個獎項,包括AIA National and Chicago Honor Awards、Divine Detail and Interior Awards、《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Architectural Record – Good Design is Good Business Award、Chicago Athenaeum Architecture Award、美國建築師協會環境委員會「年度十大綠建築獎」(AIA COTE Top Ten Green Building)、伊利諾州地標保育委員會(Landmarks Preservation Council Of Illinois)以及設計建築學院年度大獎(Design Build Institute Project of the Year)。於1997年,Montacelli Press出版了事務所的首本專著 —《Krueck + Sexton Work in Progress》,並現正籌備第二本,預計於2017年發表。
Mark Schwartz是Product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PDT)的行政總裁及創辦人,其出色的領導和企業家精神為PDT奠定成功的基礎。PDT如今已是一間提供全面產品發展服務的企業,擁有超過1 2 0名員工,榮獲逾1 00個獎項,傲視同儕。在S c h w a r t z的領導之下,PDT兩度被列入「INC 500發展最為迅速的企業」(INC 500’s Fastest Growing Companies List),成為美國產品發展企業的先驅之一,現為全球多間規模龐大及具創新的企業提供服務。
Schwartz一手創立的PDT,已成為全球備受認同的創新者,以創意打造不同類型的產品,包括醫療及實驗室設備、電器產品及防衞用品,及至健身器材等。他引領PDT與Telefonix,Inc.建立緊密的策略夥伴關係,共同研發及開創航天科技項目,包括發展可支援航內連接的儀器。Schwartz將其所學及廣泛的知識和經驗,與北伊利諾大學(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參加了社會企業家計劃的學生分享。而他亦鼓勵PDT的員工積極參與初創公司及企業家的協作社區,如芝加哥著名的數碼創業基地1871,便有PDT的員工進駐。
Neal Speers 在房地產金融和營運管理方面經驗豐富,投身此行業達20年。自2007年起,他在千禧公園擔任總經理,負責公園的營運管理,包括項目管理、私人活動管理、改良設備、項目執行、營運發展、合約評估和洽商等。Speers亦負責協調業權擁有者、管理層、僱員、承辦商和銷售商之間溝通,統籌各種訓練及員工發展及培訓計劃,並確保公園能有效率地及專業地運作。
在加入千禧公園之前,Speers是Citigroup Building和芝加哥市Ogilvie火車站的營運總監。他任職MB Real Estate之前,於芝加哥JLL從事金融及管理,負責管理Xerox、Fidelity Investments和Harris Bank等項目。
Howard A. Tullman是數碼初創企業中心 — 1871的行政總裁,也是G2T3V及Chicago High Tech Investment Partners的行政管理合夥人。他同時為國家創新及創業局(National Council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成員、由芝加哥市長Rahm Emanuel領導之下的Chicago NEXT及Cultural Affairs Council成員、伊利諾州創新顧問及藝術局(Innovate Illinois Advisory and Arts Councils)成員、Toni Preckwinkle之新媒體局(New Media Council)成員、凱洛格管理學院的客席教授,以及為多間初創企業擔任顧問。Tullman是Tribeca Flashpoint College及Kendall College的前主席及行政總裁。在過去45年裡,他成功創辦了十數間高科技公司。
Scott Wilson是一名美國設計企業家及MINIMAL的創辦人兼創意行政總監。MINIMAL是一間獲獎的產品研發和品牌培育公司,其創意協作團隊創造了多項當今最具突破性的產品及體驗。Wilson之前於Nike擔任環球設計及創新總監,在過去十年間一直走在產品設計的前方。2012年,他榮獲Smithsonian及美國白宮頒發備受推崇的「國家設計大獎—產品設計」(National Design Award for Product Design),此大獎每年頒發予全國最出色的設計師。Wilson於2010年在眾籌平台Kickstarter中集資了首個100萬美元,同時掀起了全球對眾籌及穿戴式科技的熱潮,啟發了世界名地設計師和企業家追尋他們的創意夢想。Scott Wilson被《時代雜誌》評為「百大最優秀設計師」之一,並獲《Fast Company》雜誌推崇為「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師」之一。
Wilson定居於芝加哥,他與其多才多藝、包羅從事產品、品牌及體驗設計的設計師和工程師的創作團隊,與各大企業和初創企業合作,創作出獨到且周全的品牌建立方案,涵蓋的行業甚為廣泛,包括流動產品、醫療科技和消費產品,以至生活時尚產品、傢具及環境等。Wilson現為芝加哥首個硬件培育和創新中心mHUB的董事委員會成員,此中心主力支持和推動美國中西部地區初創企業的發展。
Oliver Baxter是一名講者、品牌倡導者及心理學家,現居於杜拜,於Herman Miller Insight Group工作。此部門專責委約、管理和分享於工作間設計相關的新知灼見及發展趨勢。Baxter運用其累積自逾15年的教學、5年的學術經驗及6年的行業知識所得之技巧,致力於「為人們創造理想空間,讓更多人能發揮其潛能」。
Alice Black於法國高等經濟商業學院(ESSEC Business School)畢業後,於紐約展開其事業,從事銀行工作。在英國工作期間,Black曾任職於公營和私營機構,主要包括分佈多個地點的國家博物館和獨立博物館。她曾擔任帝國戰爭博物館(Imperial War Museum)的策略及規劃主管,以及邱吉爾戰時客房及博物館(Churchill Museum and Cabinet War Rooms)的館長。她在博物館發展策略及營運方面具備豐富知識。
2007年9月,Black獲委任為英國設計博物館副總監,負責發展觀眾推廣及拓闊收入來源,其工作範圍其後更擴闊至舉辦展覽與節目。在過去八年裡,Black領導著設計博物館由位於Kensington High Street前英國聯邦研究學院大樓搬遷至新址的計劃,令其發展成為當代設計及建築的頂尖博物館。博物館於2016年11月24日於新址重開。
Jeremy Myerson是設計及創新方面的學者、作家及推動者,現任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Helen Hamlyn設計教授,以及牛津大學人口老化學院 (The Oxford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geing)之訪問學者。他同時是Worktech Academy的總監,此新成立的環球知識網絡主要集中探討工作及工作空間之未來。Myerson曾任記者及編輯,於1986年創立《Design Week》雜誌;及後,於1999年共同成立Helen Hamlyn Centre for Design,該中心是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轄下最大型的研究中心,專門研究人口老化及醫療各方面的創新與發展。面對現今社會、人口及科技各方面史無前例的改變及挑戰之下,Myerson是在這方面尋找設計機遇的權威,並就此出版了20多本的著作。他經常於國際頂尖會議中作演講,並參與韓國、瑞士和香港的設計院校的諮詢委員會。Myerson獲《Wired》雜誌評選為「英國100名於數碼科技領域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Tina Norden是一名室內設計師及建築師,其設計作品豐富多樣,從酒店及餐廳設計,以至高級住宅設計,涉獵多個範疇及遍佈世界各地。
Norden自18年前起已開始於亞洲工作,並曾參與多項地標性建築項目,如唯港薈、文華東方酒店、元創方、六本木及二子玉川。
她現時負責的設計項目包括:MNC Land及富華國際集團分別位於雅加達及奧克蘭的兩個柏悅酒店的新項目,以及伊斯坦堡H o u s e H ote l G r o up的一所精品酒店項目。她同時為杜拜兩所新餐廳的項目總監。
她與倫敦餐飲集團D&D London合作已逾十年,包括為其位於倫敦的得獎作品South Place Hotel及座落於King’s Cross的German Gymnasium餐廳擔任設計總監。
Norden全情投入每個設計項目,深入研究項目的內涵、文化與獨特的歷史背景,以創造歷久常新的空間,訴說箇中的故事,並營造一種特別的連繫與驚喜。
Norden於西敏寺大學修讀建築學,其後於1997年加入設計公司Conran and Partners,並於2000年完成她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建築及室內設計碩士學位課程。
Philip Ross 是UnGroup的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是一位探討未來工作模式的講者、作者和顧問。他專注研究人與行為,善於預測新興科技對我們的工作、購物、消費與消閒及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Ross曾於全球各大會議演說,包括華爾街日報歐洲行政總裁論壇之科技匯聚(Wall Street Journal Europe CEO Forum on Converging Technologies)、於美國的alt.office、Intel的環球趨勢(Global Trend)活動,以及國際企業地產協會高峰會(Corenet Global Summits)。1994年,他開創個人業務,並撰寫和出版了《The Cordless Office Report》。至今,他撰寫了多本關於未來工作模式的著作,包括《The Creative Office》、《The 21st Century Office》及《Space to Work》(全部均與Jeremy Myerson合著)。Ross並有份參與多本與此題材相關的書籍之創作,包括《The Corporate Fool》及《The Responsible Workplace》。他定期作主題演講、簡報,並為正在經歷轉變的機構組識智囊團和舉辦工作坊。
日本建築師丹羽隆志曾於Noriaki Okabe Architecture Network任職,於日本和馬來西亞取得多年的專業經驗後,於2010年加入Vo Trong Nghia Architects成為合夥人。同年,他於河內開設辦公室,並擔任總監一職,主要負責越南中部及北部、中國及歐洲的項目。
Vo Trong Nghia Architects 利用天然的本地材料,並以天然資源如光、風和水作實驗。建築事務所至力推動現代設計,積極探索構建廿一世紀綠色建築的新方法,同時保留亞洲建築的神髓。透過有效地利用本地材料和周邊的綠色環境,可大大減少能源虛耗。事實上,越南現正面對居住環境惡化和過度擠迫的問題,透過這些方法,能使人類與大自然之間關係得以恢復,和諧發展。此外,大受歡迎的竹子建築項目展現了營造空間的另類方法,讓人類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
丹羽隆志的主要項目包括Farming Kindergarten(2013)、米蘭世界博覽會的越南館(2015)、Naman Retreat(2015)及Nanoco Panasonic的照明陳列室(2016)。